PROJECT 012
文訊雜誌社 X 山陽山陰

HELLO 30! TiBE 30th Anniversary
2022台北國際書展 三十特展


視覺設計|莊皓


策展緣起

台北國際書展誕生於1987年,創立於台灣,在諸多出版人的參與及經營之下,每年持續締造豐富的內容,同時也反映著台灣出版市場的縮影,今年正式邁入第三十屆。然而,面對第三十屆的階段性時間點,台北書展基金會希望以特展的形式來呈現其過往積累的能量,邀請文訊雜誌社合作,山陽山陰受文訊邀約進行共同策展。

整體策展策略

「呈現出版業者的勇於嘗試與周而復始的累積」

周年,周本身便有循環不斷的意味,年代表完整的一年,因而開始成為某種紀念與標記的時間點。經過大量研究與分析,標記周年的目的及意義可以初步歸納出三種,一種是慶祝意味,二是傳遞紀念性意義,三則是藉此展現號召力,團隊將這三點都納入策略中。

在因應疫情停辦兩年實體展會後,這檔特展的階段性任務定調在希望重新找回書展與人的連結,並且讓讓更多人認識書展。延續上面所述,團隊觀察到書展一路走來,由於具有高度、受眾廣,故包容性高在調性上平順親近,相對地較沒有明確且強烈的性格,考量到整體性在主題的定義大多從書、閱讀有關,也常以諧音入題,這些都是團隊期望藉由特展嘗試跳脫的思考點。

策展重點在於目的,以及要傳遞出什麼樣的宣言與訊息。面對數量眾多的主題與攤位,不再過度命名或提出新的名詞,回歸單純以HELLO! 30一聲招呼與問候作為展名,直接圍繞著書展的三十與年歲的三十,開展出內容。然而,數字也可以賦予其意義與個性,周年展大多在視覺優先著墨於數字的識別,山陽山陰更著重於視覺的延伸性,以及與內容、空間高度整合後所構築出來的氛圍。在世貿展示攤位的規格模組中,定義出新的模組單元予以對話,跳脫常見的手作風格,以簡約俐落的設計感,凸顯於眾多攤位中,並運用鏡面創造新的觀看視角,回應周而復始的無限延伸,以模組化膠囊單元中同中求異,在外在具有整體感的狀態下,創造進到小空間之中的反差與驚喜,展間內部藉由系統化的視覺延伸設定創造高度包覆感,藉由內容、視覺、空間等整合式策略來回應並傳遞出書展的多元、彈性與活力。


系列視覺與延伸應用設定|莊皓


策展主題與論述

HELLO 30! TiBE 30th Anniversary
2022台北國際書展 三十特展


「30」作為數字、年歲,也化為紀念標記,象徵時間的長度,
而每一個周年看似階段性的結束,卻也意味著新的開始。

因應疫情停辦兩年實體展會的台北國際書展,今年為第三十屆,2022台北國際書展三十特展以「HELLO 30! TiBE 30th Anniversary」為命名,以一句大家熟悉的語言,作為新朋友的問候與老朋友的招呼,發出這場周年盛會的邀請。

周年不僅是慶祝,更是值得重返初衷再次凝聚的時刻。現場以十五組膠囊單元展間分別封存著「10‭ ‬TiBE Highlights」,精選十組台北國際書展的重要關鍵字、物件與剪報,透過回顧縱向拉伸出書展的多元面貌與時代意義,也收錄五組「BEYOND 30‭ ‬x UNDER 30」特別企劃,邀請五位重要文化人與五位創作者,談論心中的書展與三十歲的時間點上影響自身發展的重要回憶,以書、年歲作為載體,橫向鏈結起不同世代。無論你是未滿三十、超過三十,還是正好三十,都能於展覽中展開探索,走進不同的時空,觀看書展自身與參展者周而復始的嘗試與累積,進而收藏一段屬於自己的片段與連結,繼續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。‬‬

HELLO 30!第三十屆台北國際書展獻給現在、過去以及未來的我們。

參展者|
郝明義 大塊文化董事長 X 信子 童書作家
王榮文 遠流出版社董事長 X 貓魚 繪本創作者
趙政岷 時報文化董事長 X 蕭詒徽 寫作者、編輯
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X 韋蘺若明 漫畫家 蘇正隆
書林出版創辦人 X 劉立 動態影像導演


照片提供|山陽山陰、攝影|簡子鑫

照片提供|山陽山陰、攝影|簡子鑫

趙政岷 X 蕭詒徽

「詹宏志30歲左右寫《創意人》,30歲的我對「創意思考」正感興趣。」——趙政岷

「《隱娘》象徵了30歲的隨機性,另一方面也符合對於自己定位的思考。」——蕭詒徽

(左)趙政岷/時報文化出版董事長兼總經理,曾任「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」第五屆董事長

(右)蕭詒徽/生於 1991。作品《一千七百種靠近——免付費文學罐頭輯|》、《晦澀的蘋果 VOL.1》、《蘇菲旋轉》(合著)、《鼻音少女賈桂琳》、《Wrinkles——BIOS monthly專訪選集 2021》(合著)

人像攝影|簡子鑫

Q:人常言道「三十而立」,「30」不啻於象徵著人生中某個新階段的起始,故想請兩位分享關於自己的30歲?

▲趙政岷:30歲時當媒體記者,民國79年報禁開放,那是意氣風發的年代,充滿了各種新興的突破與視點,社會運動蓬勃,譬如採訪過30年前的中華路鐵路工人罷工運動,那時鐵路甚至尚未地下化,所以我的30歲正處於一個對未來充滿想像、希望的年代,覺得認真苦幹,明天一定會更好。

▲蕭詒徽: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,每個時代的資源會投注在某個語境;而人的容量也是有限的,在某個時代吸收了那個時代關注的語境之後、漸漸無法容納新的語境,最終無法與世界溝通。目前30歲的我覺得這就是老去的意思,只是我還沒抵達那種時期。


Q:兩位也帶來了代表自己的30歲的書,請問選書緣由?

▲趙政岷:首先是詹宏志的《創意人》(天下文化,1986),詹宏志寫這本書時也才30歲左右,因為那時我對「創意思考」正感興趣。再來是我在工商時報編輯的第一本書:《國建六年商機寶典》(工商時報,1991),那年代國家建設正大興土木,這本書將所有的生意祕笈蒐羅成冊,包括各縣市的新興建設與商機。

當時因為身在媒體,其實閱讀多是關於報業的書,所以選了《日本報業的奇蹟:日經新聞領先群雄的真相》(創意力文化,1986),讀到日本產業新聞記者被訓練成寧可犧牲獨家新聞、也不願領先某家公司的財務危機,避免直接導致企業倒閉的這件事印象深刻;還有《美國雜誌100年:建立永續的雜誌王朝》(三思堂,1995)、《時代七十年:一個傳播代表企業發展的無限可能》(天下文化,1993),都是與工作有關的書。

最後,是《讀者文摘傳奇》(智庫文化,1996),我曾採訪過讀者文摘的香港總部,《讀者文摘》有個特色:每則文章的末尾會附有一則笑話,稱作「玲瓏記」,原本是老闆因為覺得每次版面都有空幾行蠻浪費的,於是廣徵笑話來填版面,後來是為了笑話會刪主文,笑話稿費很高呢!一字一塊美金!自己也曾投稿過被錄用過一次。

▲蕭詒徽:我帶的書是劉宇昆的《隱娘》(新經典文化,2022),這是我滿30歲後遇到的一本書,我想,對於我們來說,有意義的物件不見得是因為時間久遠,一部份也是機遇,選這本書一方面想標誌我在30歲遇見這本書的隨機性,另一方面也符合對於30歲作為一種「中介狀態」的思考。以前總是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當中,但愈趨接近30歲,愈意識到自己被視為中介者的角色,或許是編輯,或許是譯者,將美好但複雜的事物闡述給他人,不只吸收那個事物,也成為那個事物的觸媒,像是一個入口或一扇門。這本小說中有許多中介狀態的描寫,譬如在某顆異星球上,人類因為無法適應環境,於是著手改造下一代的生理機能,但另一方面又欲將人類古文明傳承給子嗣。異星球就是時代的隱喻,這本書提醒日後的我,更加意識到自我與時代之間的相處。


Q:請兩位分享與30歲相關的物件?

▲趙政岷:B.B.CALL 是以前跑新聞時必須靠它工作,還是菲利浦牌的喔!工商時報的稿紙,以前記者寫完稿後,手工一頁頁沾糨糊黏成一串,送到輸送機後再送到檢字房。接著是我在中國時報工作時,公司送給每個記者的紀念手錶,錶上刻著我的名字,這隻紀念錶上印的是早期中國時報一度想用在整個集團的LOGO,後來這個圖案就消失了,反倒是現在時報出版的LOGO留了下來,只能說以前報社的福利真好啊!

最後是天珠手串,這是我在六十歲農曆生日那天,在布達拉宮山腳下的店舖買的,提醒自己已經是30歲的兩倍年紀了。

▲蕭詒徽:第一樣是一些保健品:B群、葉黃素與複合發泡錠。我們希望身體能服膺意志,但越老身體越不聽從心靈,服用這些保健品,像是意志對付身體的手段,但這個手段卻像賄賂似的是對身體更好,我覺得這其中的雙面性很有趣。

第二樣是現代製作的新版卡帶隨身聽,我記得上次使用卡帶錄音機是國中時的作業,當我聽到手中這台機器開始放音樂時的微小電流聲,竟浮現一股鄉愁,但以前的機器真的也有電流干擾聲嗎?英文有個詞彙Anemoia,意思是Nostalgia For A Time You've Never Known──懷念自己不曾經歷過的時代,這台卡帶機一方面是我與上一代之間不存在的鄉愁連結,另一方面隔絕了我跟下一代的鄉愁體驗;至於今天帶的松田聖子專輯卡帶,則是我母親年輕時在唱片行打工時帶回家的,收藏至今保養得很好,也是一項時代的記徵。


王榮文 X 貓魚

「24歲時創業,30歲時已經賺進第一桶金,也確立了我一輩子做出版的決心。」——王榮文

「到了30歲,已經確定自己不會後悔當初的選擇,即使得在超商打工,還是想要繼續畫。」——貓魚

(左)王榮文/1975年創辦遠流出版社,曾任「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」第三屆董事長

(右)貓魚/1986生。插畫家。著有繪本《搭便車》、《怪獸媽媽》、《發光的樹》、《前面在推什麼啊?》等。2022年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「兒童及青少年獎」首獎。

人像攝影|簡子鑫

Q:人常言道「三十而立」,「30」不啻於象徵著人生中某個新階段的起始,故想請兩位分享關於自己的30歲?

▲王榮文:24歲時受邀創業,一不小心當了老闆,30歲時已經很有錢了(笑)。今天帶了讓我賺進第一桶金的書《遠流活用英漢辭典》,這本書淨賺兩百萬,也因而30歲買了人生第一棟房。人有錢,就有底氣,就敢冒險,接著大套書《中國歷史演義全集》創造了新世代台灣出版產銷歷史的第一個奇蹟。

▲貓魚:即將抵達30歲時,彷彿是座門檻,即使在30歲前,自己就已篤定的想走插畫這條路,但對周遭很多人事物都抱著不確定感。22歲左右開始接案,過程中充滿困難,加上育兒的負擔,總有股有一搭沒一搭的恐慌,但到了30歲,已經確定自己不會後悔當初的選擇,即使得在超商打工,還是想要繼續畫插畫。


Q:兩位也帶來了代表自己的30歲的書,請問選書緣由?

▲王榮文:第一本是《遠流活用英漢辭典》(遠流,1979),此書多重意義、可以説台灣現代化出版前夕的許多故事。當時的出版人依法可以不顧外國版權、看到什麼好書,就可以拿來翻譯、出版。台灣洗刷海盜國家之名,是1992年6月12新著作權法上路,自此所有美國書都需要談授權,日本則遲至2002年。當然出版社在法律要求之前就率先簽約支付翻譯版稅並不少見,他們也許是基於道德的認知,也許是基於生意的考量。

《遠流活用英漢辭典》是當年去日本旅行時,在書店看到《活用英單一萬字》,驚為天人之下帶回台灣更名出版的。順應當時的產銷環境,特別商請吳靜吉博士做總策畫,請王謙一先生做美術設計,版權頁尤其可觀:因為不好意思直言本書乃為盜版,就起了個「觀念協助」的名詞,連原來的日方作者名字也放上去。一直到十年之後才走上從良之路,和研究社簽約付版稅。我帶了另兩本書,《青年的四個大夢》(遠流,1980)是國人著作沒有問題,但小說家黃春明編輯的《鄉土組曲:台灣民謠精選》(遠流,1976),幾年後面臨作詞作曲者的權益,版權清理很困難,這本書就沒辦法再版了。再談金庸,我是1979年30歲時認識金庸的,在那年遠景正式簽約合法出版之前,金庸小說在台灣和亞洲各地幾乎盜版盛行。當然,盜版為金庸開拓了廣大的讀者群,等到我們合法出版,用更好的設計與裝幀,更能吸引讀者紛紛回頭購買正版小說。

▲貓魚:《關係的追尋:克里希那穆提談人與世界的連結》(橡實文化,2022),之所以選這本書,是因為在30歲前對於人跟人的關係、以及如何定位自己的生存意義,感覺非常在意,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停下來思考,自己也非常喜歡這名作者,他的許多著作我都有讀過。


Q:請兩位分享與30歲相關的物件?

▲王榮文:當年《青年的四個大夢》的廣告稿,以及遠流初期跟作者的合約,從中可以看出著作權給予作者的尊重,以及對出版者和作者雙方的影響;遠流是最早開展有期限合約的出版社,過去文星和水牛合約不是買斷就是永久出版。有限期的合約是出版社與作家彼此間的尊重與約定,作家是出版社最珍貴的資產,清楚的法律關係才可能建立良性的互動。作家應勇於釐清合約不清楚之處,了解彼此可能的選擇。研究出版合約,和研究出版產銷個案一樣,可以看到閲讀風貌、時代變遷、產業印記⋯。

▲貓魚:剛開始接案時常用的一盒蠟筆,如今已經有很多使用痕跡了;以及孩子小時候把自已親手做的積木送給我,是一個家的形狀;還有父親的念珠手串,象徵著認識自己並且追尋重要的事物,足以代表30歲前後的心情。


Q:請教王榮文先生,身為台北國際書展重要的推手與催生者,想請您談談當時台北國際書展成立的背景或過程?以及,您曾擔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,請您談談您心中的台北國際書展,以及對它的想像與期待?

▲王榮文:國際書展於1987年開始,當時政府的做法是招標委託給各出版社承辦, 官方色彩很濃厚;2004年成立書展基金會,2005基金會第一次舉辦第十三屆台北國際書展,同時希望打造一個永續經營的團隊、培養專業策展人。書展的目的是希望讓台灣跟全世界做朋友,前年全球疫情紛起,全世界同步思考彼此該如何交流,而我們也希望書展的董事成員有代表性、工作人員有專業性,依舊期盼書展能帶領台灣出版界轉型創新,扮演智庫角色,透過非營利組織型態,讓一流的研究人才跟出版業者一起討論未來。

書展能每年一度展現台灣出版能量的成果,書展期間外,基金會工作人員會帶台灣出版品參加法蘭克福、波隆納等各地書展,展現台灣出版實力。而董事會也希望基金會可以成為出版政策制定的智囊團,透過策展活動創新產業繁榮。每任董事長都會努力擴張這類業務,但基金會人力有限,除非有新資源介入和新的決心,不然原先的書展使命已是每年得面臨的巨大挑戰。

Q:今年是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的第30屆,請貓魚與我們分享與書展相關的經驗、回憶?

▲貓魚:書展以前是與漫博會一起舉辦的,而從小熱愛漫畫的我,也因此認識了漫畫館隔壁的國際書展,發現展場內有更多樣的書,而無論在漫博會或書展,都可以見到活生生的、創造故事的作者,譬如《神劍闖江湖》作者和月伸宏也曾親臨書展,這對於讀者跟創作者都是很大的鼓勵。


蘇正隆 X 劉立

「1980年代全國大舉禁書,但黨外雜誌蓬勃,也是反映人們渴望知識自由的時代,我每天都偷讀那些禁書到深夜。」——蘇正隆

「去年30歲,感受周遭的人事物正在快速的改變,所以30歲於我更接近某種提醒,提醒自己也得做出改變。」——劉立

(左)蘇正隆/書林書局創辦人及董事長,曾任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兼任副教授、「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」董事

(右)劉立/1991年生。自獨立樂團《草東沒有派對》鼓手卸任後,現為影像導演。影像作品曾獲2021 LEXUS MY FILM最佳影片獎、2022臺北文學獎小說組首獎。

人像攝影|簡子鑫

Q:人常言道「三十而立」,「30」不啻於象徵著人生中某個新階段的起始,故想請兩位分享關於自己的30歲?

▲蘇正隆:「書林」於1977年創辦,在30歲時,也是「書林」轉虧為盈的轉捩點,不然有很長一段時間,都是靠自己做家教補貼公司開支。

1979年美麗島事件,1980年代時全國大舉禁書,但黨外雜誌蓬勃,也是反映人們渴望知識自由的時代,我每天都偷讀那些禁書到深夜。「書林」當時翻印很多思想性的英文書,進口書有特別管制,所以比原版書便宜。1985年7月10日公布了著作權法,外國著作必須申請著作權註冊,因而受到限制,反而更激發了社會求知若渴的風氣。這樣的風氣下,我扮演的角色是一個中介者,引介中西方重要的思想書進入台灣,書林成立首年出版《鄉土文學討論集》(書林,1978),回應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,由尉天驄編纂,當時國民黨打壓本土派作家,沒有出版社敢出這本書,當時初生之犢的我,就答應了下來,尉天驄一手負責全部的資料蒐集、編輯、校對,分文未取,那年代的人做事情就是這樣。

▲劉立:30歲時,感受周遭的人事物正在快速的改變,所以30歲於我更接近某種提醒,提醒自己也得做出改變,今年開始成為上班族,以前總以為劇本是可以一直自由接案過日子,現在則感覺要對社會有交代。


Q:兩位也帶來了代表自己的30歲的書,請問選書緣由?

▲蘇正隆:除了《鄉土文學討論集》,還有初版的《圍城》,當年也被列為禁書,此書一出,結婚當天就被警總抓走,從早訊問到晚上才放人。當時「書林」無法公開發印,我轉手由地下出版集團去盜印,不過警總依然咬定我是幕後黑手,等到1987年解嚴後,我馬上連絡錢鍾書,希望能出版他的著作,直到1989年,「書林」取回《圍城》版權重新排版、發行。

第二本是《夏綠蒂的網》(書林,1988)。1987年首次赴美,四處拜訪出版社洽談版權。當時此書是美國孩子的必讀之作,在台灣幾乎無人知曉。此書的主旨是尊重生命與生命教育,書中觀念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,也兩度翻拍成電影。我覺得書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,遠勝於樣板的道德教訓。

再者是《最重要的100個英文字首字根》(書林,2018二版),這本書出乎意料地成功暢銷。「書林」其實是較為理想性的出版社,通俗書有其他出版社可以出版,而其他的冷門書則「書林」來出版。此書的作者是全世界第一位托福滿分者,專研英文字源,「書林」慎重以待地用國際水準製作這本作品。出版不久之後,作者因飛機失事去世了,其雙親有十幾年都可以從「書林」領到上百萬版稅。

▲劉立:胡波《遠處的拉莫》(寶瓶文化,2020), 胡波是電影人也是小說家,他在29歲時結束生命,留下這部遺作與電影《大象席地而坐》。雖然他這麼年輕就離世,但他生前創作出這麼好的作品,30歲的我卻還沒有代表作,這本書提醒我要繼續努力,不斷創作與創新、走出自己的路。


Q:請兩位分享與30歲相關的物件?

▲蘇正隆:《魯拜集》(書林,1987),會出版此書完全是因緣巧合,當時在人間副刊上讀到方瑜教授的〈暮秋重讀《魯拜》〉乙文,被深深地觸動了,也起心動念,但始終未能成真。
某日,翁廷樞教授向我提起他收藏了一本奇書,那正是黃克孫翻譯的《魯拜集》,啟明書局民國40年的版本,我立刻商借來影印。黃克孫是年輕有為的物理學家、譯者兼詩人,他之所以翻譯魯拜的詩,是因為他二十多歲就讀博士班時,與周遭感覺隔絕且孤獨,這時他恰好讀到魯拜,驚為天人,一星期就翻出了101首,每首都是古詩體。此書出版後有件更神奇的事,當李遠哲獲諾貝爾獎之後,政府期待黃克孫能接續獲獎,國科會便找我打聽黃克孫的事蹟,並邀請他來台任訪問學者,我後來也曾在書林書店裡巧遇黃克孫本人,我不是迷信的人,但此書實在有著許多奇妙的機遇。

▲劉立:女朋友手作的青蛙地毯,以及自己做的陶製青蛙。自己特別喜歡青蛙,另外,我也帶了青山景的漫畫,小時候在我家旁邊有一家白鹿洞租書店,每天下課我就去看漫畫,幾乎把店內的漫畫都看過一次,那時候看到了青山景的《危險甜心》,之後大學時又在網路上看到他的《朝子的默示錄》。故事內容是一位菜鳥老師來到新班級任教,班級上的學生計畫著要組織一場邪教,老師試著阻止卻身陷兩難;這部作品只出了一集,因為青山景在32歲時於自宅結束生命,但最近我從漫畫店的出清書櫃裡找到了第二集《朝子的默示錄》,雖然故事還沒有完結,甚至只是剛開始,但可以窺見作者對於之後故事的草稿,對我來說的遺憾是無法看到後續的發展。


Q:請教蘇正隆先生,您曾擔任台北書展金會的董事,想請您談談您心中的台北國際書展,及對它的想像與期待?

▲蘇正隆:台北書展基金會成立宗旨有三項:促成「國際交流」、提升「出版機能」、開展「閱讀生活」。覺得應該更強化國際交流,而非國內的參觀數字。自己多次參與法蘭克福、倫敦、澳洲、美國、萊比錫等全球各地的書展,萊比錫跟澳洲是台灣可以跟進的模式,譬如萊比錫將國家級獎項結合書展活動,如果台灣結合金鼎獎與國際書展,則會吸引更多人,而萊比錫的德國圖書獎、促進了解歐洲讀書獎等獎項;比方說舉辦促進亞洲與世界文學的相關獎項,讓出版視野更寬廣。此外,國外書展會在現場介紹出版相關產業,直接放置POD機器現場運作,也邀請裝訂廠與紙廠、經銷商、印刷廠,都是台灣可以觀摩、學習之處。台灣出版業比較關心短期銷量,但我認為不要只看營業額,書展應該邀請出版界跟商業界的意見領袖共聚一堂,介紹彼此有意義的出版品,創造更多改編、創新、發行的機會,而非僅僅在書展攤位上塞滿書。

Q:今年是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的第30屆,請劉立與我們分享與書展相關的經驗、回憶?

▲劉立:中學時較頻繁去書展,長大之後較常去夜店,如果做個比喻:我覺得書展像是書的盛大派對,有閱讀、演講、音樂表演等等,擴及書本以外的層面,讓閱讀變得更有趣寬廣。


林載爵 X 韋蘺若明

「30歲前後,開啟了一面教書、同時當編輯的工作型態,對這兩種身份我始終樂在其中,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改變。」——林載爵

「比起年輕時只知道追求夢想,沒有意識努力必須有計畫,30歲是更有規劃的階段。」——韋蘺若明

(左)林載爵/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。曾任《歷史月刊》總編輯、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、「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」第二屆董事長。

(右)韋蘺若明/1987年生。漫畫家。著有《鬼要去哪裡?》、《送葬協奏曲》、《貓都不是喵喵叫》。2020年獲第十四屆「日本國際漫畫大賞」金賞。

人像攝影|簡子鑫

Q:人常言道「三十而立」,「30」不啻於象徵著人生中某個新階段的起始,故想請兩位分享關於自己的30歲?

▲林載爵:在30歲前後,工作型態上建立一個新的模式,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改變。28歲時我進入聯經出版當企畫編輯,一年多後到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書,仍然沒有放棄出版,因此開啟了一面教書、同時當編輯的工作型態,對這兩種身份我始終樂在其中,透過角色的轉換結合自己的人文專長,也能經常接觸學者、作家,激盪出各種出版計畫。

▲韋蘺若明:在30歲時終於感覺到自己已經成年,經歷買房, 事業上也開始收穫,比起年輕時只知道追求夢想,沒有意識努力必須有計劃,30歲是更有規劃的階段。


Q:兩位也帶來了代表自己的30歲的書,請問選書緣由?

▲林載爵:我帶了余英時先生的《歷史與思想》(聯經,1976),此書與我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,也是所有人社學科工作者的必讀經典,出版30多年了,依然不斷再版。余先生的思想啟發我甚為深遠,包括歷史工作的專業、抱負、責任等,是我30歲階段最重要的一本著作。另外是大學時翻譯的《中國近百年經濟史》(華世,1978),此書是我大學時代翻譯工作上努力的成果。還有鍾曉陽的《停車暫借問》(三三,1981),此書是我30歲時非常喜愛的作品,一名18歲的女作家,竟然可以寫出這麼精彩的愛情故事,讓人印象深刻。

▲韋蘺若明:帶來又吉直樹的《火花》(三采,2016),這部作品主要在講追求夢想的過程,結局卻失敗收場。之所以被此書打動,是因為覺得30歲是一道門檻,29歲那年正處在低潮期,讀這本書淚流不止,作者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本質是平庸的,只要看清這點,反而能突破設限,更自由的逐夢。


Q:請兩位分享與30歲相關的物件?

▲林載爵:帶的物件也是書──《人道與天道》(《中國文化新論》之一),前述提及有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在教書與當編輯,30歲時,我的出版生涯裡遇見一項任務,即是王惕吾先生希望能出版適合一般讀者的中國歷史文化書籍。這項任務交給了我,成果便是12冊的《中國文化新論》。這是一項非常浩大的編輯工程,邀請了96位當時正值青壯年的學者共同撰筆 每週六下午分組開會討論進度與題目,交換意見、修改與推進,過程整整持續兩年;這套書是目前為止我經歷過最繁大的出版工作,也是我出版生涯中最有意義的編輯代表作。

▲韋蘺若明:這是30歲時買的第一本塗鴉簿。從國小就開始畫畫,時常身邊都會帶著筆記本與塗鴉本,象徵著某種夢想的開端。另外還有去澳洲時買的咖啡杯,我30歲前後開始愛上咖啡,也喜歡收藏咖啡杯、親手烹煮咖啡,喝咖啡成為我開啟每一天的儀式。另外還有手錶,到了30歲,時間對我而言開始具有重要意義,手錶象徵著好的時間觀念與控管,提醒自己更要抓緊創作。


Q:請教林載爵先生,您曾擔任台北書展金會董事長,在期間致力於國際交流、推廣世界文學,您也於2011年獲頒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勳位,想請您談談您心中的台北國際書展,以及對它的想像與期待?

▲林載爵:在2007~2010年間擔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,那時我心裡有一張藍圖,希望將書展的角色定位清晰,以求更廣大的發展。於是,將書展的重點界定為:華人社群最有意義、最有內容、最有特色的閱讀展覽,首先邀請了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國的華文出版社與作者們一同參展,希望結合華人社群、發揮閱讀與出版的能量,因為許多限制無法邀請對岸的出版社,但已經接觸到東南亞國家,這是我認為自己在任職期間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。另外譬如邀請獨立出版社參展、提供他們展覽空間,也是頗具意義的,目的是希望書展能有嶄新的定位,能接納更有特色的出版社。

Q:今年是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的第30屆,請韋蘺若明與我們分享與書展相關的經驗、回憶?

▲韋蘺若明:以前多半是為了漫畫館而去書展,趁著折扣大買漫畫,近年來我比較注意到的是獨立出版社的專區,每一年他們的展區規畫都非常悅目,今年我也一定會去書展看看。


郝明義 X 信子

「在30到31歲的這兩年,是我人生一個關鍵的轉折期,我覺得自己很幸運。」——郝明義

「到了30歲,我感覺自己有所改變,以往總是挫折於自己這麼認真創作,作品卻不如預期暢銷,但現在體會到自己是真心喜愛自己的作品。」——信子

(左)郝明義/1996年創辦大塊文化,曾任「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」第一屆董事長。

(右)信子/1987年生。繪本作家。著有《貓熊警察》、《奇怪阿嬤》、《貓熊警察推理遊戲寶盒:便便寶石謎團事件》等。2018年獲桃園插畫大展插畫競賽首獎。

人像攝影|簡子鑫

Q:人常言道「三十而立」,「30」不啻於象徵著人生中某個新階段的起始,故想請兩位分享關於自己的30歲?

▲郝明義:大學畢業第二年開始工作,基層做了五年,從長橋出版社的特約翻譯成為編輯再當上主任,27歲時被挖角去做《2001雜誌》總編輯,30歲進中國生產力中心工作,負責《生產力雜誌》的改版革新,不只是管理編輯,還要負責一個利潤中心,所以在我30到31歲的這兩年,是人生的轉捩點,為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做好準備;接著我就進《中國時報》工作,之後任職時報出版公司當總經理。我覺得自己的30歲是很幸運的。

▲信子:從小就想成為繪本作家,人生中總共只上班過一年,一直努力地畫繪本,也沒上過大學,不斷地自修、上課、去圖書館,像是不斷的爬著高山;而到了30歲,感覺自己有所改變,以往總是挫折於自己這麼認真創作,作品卻不如預期暢銷,但現在體會到自己是真心喜愛自己的作品,即使市場無法反應,但也收到許多讀者的鼓勵,發現創作並非要一直追求目標,而忽略周遭的美景。


Q:兩位也帶來了代表自己的30歲的書,請問選書緣由?

▲郝明義:這本書是自己所寫的:《工作DNA》(大塊文化,1999),裡面有一篇文章談到30歲之前不要計較的事情,算是我回顧那時的感觸。今天許多人出了社會之後,從基層到主管的歷程大幅縮短,創業也愈趨年輕化。但我回想過去,整整七年基層歷練的意義重大,所以覺得那個階段不要去計較工作的辛苦跟挑戰。理論上,求學是為了進社會工作,但所學與應用常有落差,出社會後往往公司才是真正的教室,進入全新的學習階段。尤其剛出社會時所養成的做事習慣與方法,對一個人影響深遠,因此基礎訓練的階段是非常關鍵的,應當要願意嘗試、挑戰、負責、做困難的事情,不要太計較報酬的比例。

▲信子:《別人是別人,我是我:《島耕作》之父弘兼憲史的生存美學》(天下文化,2015),此書恰好呼應我現在的心情,提醒自己不去跟別人比較,依照自己的步調、設定完成目標。我觀察到:台灣繪本的領域常聚焦在得獎與銷量上,但最重要的應該是創作是否能讓人感動並且開心,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回歸創作的初衷,用盡全力做到最好就夠了。


Q:請兩位分享與30歲相關的物件?

▲郝明義:我帶了1986年的《生產力雜誌》,30歲時負責改版這本雜誌,包括設計風格、內容等等,全盤規劃,因此組織了各方資源人才。那時市面上的商業雜誌很多,譬如天下、卓越、統領等,這些雜誌社通常以大型企業的報導為主,但我自己喜歡走和別人不同的路,想要用心去編一本專門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的雜誌,因此最早強調「實戰的經營智慧」,後來也有其他出版社推出類似的商業書。當時的美術設計是劉開,攝影是何經泰,現在都是大師級了,當時更是一時之選的人才。那時《工商時報》發行人余範英小姐看到這本雜誌非常喜歡,我們因而結緣,她將我介紹給她的父親、《中國時報》創辦人余紀忠先生,也促成我往後去《中國時報》工作的機緣。


▲信子:帶來三本「信子の繪本獨立出版」的出版品,第一本是《我有一個新夢想》,故事講述一個喜歡畫繪本的小兔子,但隨著年齡增長,受到社會的期待跟影響,繪本之夢於是長期埋藏心底,等到工作結婚、事業有成後,才發覺人生似乎少了什麼,於是重拾繪本。我想人不一定要等到老了才找回自我,可以從現在就開始。第二本《希望樂園》的畫風是以往沒有的嘗試,用蠟筆跟墨汁營造陰暗詭譎的視覺感;故事講述外星人帶著森林中的動物們來到異星球參觀,異星球的城市裡有各種好玩先進的事物,但若想玩樂就得努力工作,這個故事與我以前上班的工作相關,以前是商業設計師,專門設計讓消費者產生購買慾的產品,但人其實不需要太多物質。第三本是《每天都想說愛你》,這本書的主題是愛與溫暖,也是以小兔子為主角;我很喜歡一本小書叫做《我喜歡你》,書中每一頁都在說主角多麼喜歡身邊的人事物,所以我也想寫一個愛的故事;每個人對愛的詮釋都不同,我的詮釋是:愛就是隨時感謝身邊的人事物,並且勇於表達自己的心情。


Q:請教郝明義先生,身為台北國際書展重要的推手與催生者,想請您談談當時台北國際書展成立的背景或過程?以及,您曾擔任台北書展金會董事長,請您談談您心中的台北國際書展,以及對它的想像與期待?

▲郝明義:最早,台北國際書展是只展不售的。直到我1996年在時報文化任內,接受新聞局委託策劃第五屆台北國際書展時,正式開放一般讀者參與,從此確立書展是可以版權交易與書籍銷售並行的。
由於以往的書展每屆更換承辦單位,每屆書展方向跟做法各有設計,加上每屆承辦單位都只能在得標後才開始規劃,時間上根本來不及,也無從積存舉辦書展的經驗和人才,因此我們決定敦促政府成立台北書展基金會,唯有長期固定的承辦單位,才可能培養一貫性策略與定位,並累積人才與經驗,也方便取得國際上的聯絡和資源。我們都希望書展能具有國際性,但全世界書展何其多,而台北國際書展的發展目標之一,是希望可以成為亞洲的區域性重要書展。尤其,不管是地理位置或是文化特色,台北在亞洲都站在一個關鍵性位置上。我認為台北國際書展不必妄自菲薄,可以扮演一扇窗戶,讓國際看見台灣、台灣看見國際,體現亞洲的特色與閱讀代表性。當然,隨著近年數位及各種新閱讀型態的出現,我們也應思考,如何打開紙本書與網路、數位閱聽的各種聯結,結合新的閱讀型態來推動書展。這是新挑戰,也是新機會。

Q:今年是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的第30屆,請信子與我們分享與書展相關的經驗、回憶?

▲信子:我幾乎都會參觀每一屆書展,以往大多是逛童書館,近年則看到書展現場有直播室,在直播室那邊看見繪本作家賴嘉綾介紹法國插畫家湯米.溫格爾的作品和人生,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體驗。


 


WHAT WE DID

PROJECT MANAGEMENT / EXHIBITION CURATING
SPATIAL DESIGN
VISUAL DESIGN


STRATEGIC ALLIANCES

主辦單位|文化部
承辦單位|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
策展單位|文訊雜誌社、山陽山陰
策展企劃|徐嘉君(文訊)、陳婕寧(山陽山陰)
企劃執行協力|鄭育雯(文訊)、謝明哲(文訊)
採訪撰文|崔舜華
空間設計|張哲惟(山陽山陰)
視覺設計|莊皓
人物攝影|簡子鑫
攝影助理|姚宇聲

展覽時間 *已結束

展覽日期|2022.06.02 THU. - 06.07 TUE.
展覽時間|10:00-18:00,2022.6.3-4 延長至22:00
展覽地點|台北世貿一館一樓 H110攤位

Previous
Previous

RNA Training

Next
Next

山陽研究室+山陰工務所